房价不涨,万物皆涨的时代,真的要来了。
我在3月中旬的时候,写过一篇文章:都涨成这样,还有人视若无睹。
当时我就提醒大家,生活成本开始上涨的事情,有认同的,也有没感觉的。
但现在,
越来越多城市正在上调水电费和燃气费的价格。很多人的生活成本要开始增加了。
据天风证券统计,已出台价格调整通知的市县已达125个。
也就是说,很多城市的水电、燃气费,都开始上涨,房价高,你可以不买房,但水电燃气费,你完全无法抗拒。
各位,真的,房价不涨,但其他物品上涨的时代来了。
如果大家有关注,实际上去年水电气费用就开始上调了。
去年,国家发改委印发了《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其中公布了6月开始执行新一轮省级电网输配电价。
涨幅最高的甚至高达30%,而今年3月深圳已经公布执行阶梯式燃气费的收费标准,涨幅在10%左右。
而广州也提出了两套自来水涨价的方案,其中第三梯队的涨幅几乎翻倍。
除了水电燃气费之外,汽油的费用也继续上调,本周迎来第5次上涨,车的价格下跌,但用车成本却上涨。
而且,水电燃气费,涨价,绝对不只是影响我们家庭的日常生活成本。
接下来马上就是夏天,餐饮店、洗车店、饮料工厂店等等因为成本增加,接下来价格肯定会调整。
接下来奶茶、外出吃饭的成本都会慢慢开始提高。
肯定很多人有疑问,现在大家收入没见提高,怎么生活成本要提高呢?
因为地方没钱啊。地方负债高这个早就是公认的,过去很多人觉得与自己无关,实际上是息息相关。
水电这种民生一直是垄断的,现在价格要调,真相只有一个,地方不赚钱了,或者说地方没钱补贴了。
水电费这种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,本质不是为了赚钱的,而是提供服务的,但你看看哪怕是广州的自来水公司,实际上都是一直亏钱的。
既然以前一直亏钱,为什么现在不能亏了,因为地方窟窿也大吗,没钱给你继续亏。
说句更深刻的真相:过去很多地方,之所以过的还不错,倚靠的都是房地产的繁荣。
居民贷款买房,开发商拿地开发,地方卖地拿钱,最后把钱又去修路、建医院、学校、补贴民生服务工程。
可现在呢,大家不买房,房企不拿地,地方没卖地收入,可不得涨价吗?
接下来一定会有更多地方受不了,包括去年就爆出的公交停摆、饭堂和旅游景点被拍卖的新闻。
很多地方,根本没有多少企业税收,核心收入靠的就是卖地和转移支付。
一旦卖地收入断流,各地只能苦哈哈。
所以房地产的寒冬,不是你不买房躺平就完事的,现在躺平也是有成本的。
一边是放水的钱,虎视眈眈,现在不仅黄金价格上涨,连带着白银价格都涨疯了,大家的避险情绪越来越重。
一边呢,是生活成本提高,存款利息下降,大家不得不为生活必需品花费更高的成本。
今年很多人减少消费,但你要知道,
你的支出=别人的收入,你不支出别人没有收入,也不会继续消费,最后一定会影响你所在的行业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说要刺激消费的核心原因。
刚过去的一周时间,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少,我就不重复了。
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用单线思维看,你看你的生活成本增加,为什么和房地产能有关系,那接下来到底会如何解决?
很多解决方案,其实就深刻藏在近期的政策表态中,我建议大家要读懂各种政策背后的信号,并且提前做好准备。
去年9月,其实就有过一个表态:要让物价温和上涨。
但这实际上和大家体感不同,因为大家没觉得物价上涨,反而觉得下跌,也没觉得通胀要来,
反而是缩(杀)时代。但真的如此吗?
可能其他生活物品没涨价,大家无感,但如果水电费呢,大家或许就有感觉了。
其次,大家之所以没感觉到涨价,核心是我们现在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。
之前过剩的产能主要通过出口,把过剩的产品卖到别的国家,但这2年大环境大家也都知道,漂亮国的压制,导致我们的出口出不去,那就把本该出口的商品,只能国内自己消耗。
短期肯定就是供过于求,价格就下跌了。
那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的招数又是什么呢?
一方面,我们要拓宽出口渠道。
现在出口主要是东盟、欧盟和美国。
欧盟和美国受限,就要加大和东盟国家的合作力度,去年开始我们就加大一带一路的投资,为的就是做好铺垫。
另一方面,要减少生产。
最近,央行专门提到引导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要更重视“有市场需求”的项目。
有市场需求的项目,就有点控制生产的意思了。
很明显,供给已经大于需求的项目,可以减少甚至不生产。
那接下来对这些过剩的制造业很有可能就会卡贷款了。
通胀能不能实现,关键就是2个:
1是收入能不能提高。
2是供给结构要调整
现在看来,前者还得等经济复苏,但后者是立马可以调整的,商品少了,价格自然也有上涨的动力了。
这和楼市逻辑是一样的,楼市去产能,也就是去库存。
你看现在一系列的动作,也就懂了。
减少土拍次数和宗数,从而减少上市的新房数量。
其次是7090政策取消,小面积户型减少,总套数减少。
还有增加保障房供应,减少商品房供应。
直到这轮产能去得差不多,房价才有可能实现温和上涨。
看到没有,楼市也好,商品也好,玩儿的都是一样的方法。
而只有价格上涨,才会逼出更多的储蓄,才能让经济复苏。
不管这一次,我们的过程多么曲折,但经济的逻辑和规律几乎一致。
这个世界,看似什么都变了,实际上又什么都没变。
我们有大把的手段和方法,让大家的储蓄流出来,也让大家深度捆绑在一起。有些钱不从房地产出,就从居民生活中出,谁也逃不掉。
赞(304)